-
海島科普
【海島植物小課堂】厚藤|馬背上的小喇叭
發布時間:2021.04.22 瀏覽:2094次
厚藤,旋花科虎掌藤屬,Ipomoea pes-caprae (L.) R. Brown
又名馬鞍藤、二葉紅薯、鱟藤。但筆者認為馬鞍藤的叫法最為貼切,因其葉片表層有一層很厚的革質,可以避免水分的散失,厚厚的葉片呈馬鞍形而得名,更容易記住。因其紫紅色、漏斗狀的小喇叭花,艷麗醒目,紅花綠葉相輝映,因而還有“海濱花后”的美名。
平潭大嶼
【形態特征】
多年生草本,全株無毛。
葉:革質或肉質,馬鞍狀,全緣,先端微缺或凹陷,基部截平至淺心形,長3.5~9厘米。
海南昌化棋子灣
莖:蔓莖平臥,向四面拓展,有時纏繞,莖在節處長根。
平潭海壇島
花:花冠紫色或深紅色,漏斗形,長4-5厘米。
海南月亮灣(廈門大學王文卿攝)
果:蒴果球形,果皮革質,4瓣裂,高1.1-1.7厘米。
海南昌化棋子灣(廈門大學王文卿攝)
種子:三棱狀圓形,長7-8毫米,密被褐色茸毛。
廈門環島路(廈門大學王文卿攝)
【產地分布】
產浙江、福建、臺灣、廣東(海南各地及鄰近島嶼)、廣西、香港及澳門,海濱常見,多生長在沙灘上及路邊向陽處。廣布于熱帶沿海地區。
【常見生境】
典型的海島海岸帶植物,沙灘上、巖岸縫、珊瑚礁、水岸邊及紅樹林邊緣經常能見到其身影,在沙地上喜歡和海邊月見草(Oenothera drummondii)結伴出行。在海濱地區其他植物無法生長的貧瘠之地,只要有馬鞍藤的種子落地發芽,就可以期待一片綠意出現,具有抗風、耐旱、耐貧瘠、耐沙埋、耐鹽堿等特點,是海灘后濱沙地綠化、生態修復的首席代表。
喜歡和海邊月見草結伴出行(平潭大嶼)
即便葉片深埋沙中,也要努力綻放(平潭海壇島)
能夠耐受短時間的水淹(廈門大兔嶼)
【藥用價值】
全草入藥,有祛風除濕、拔毒消腫之效,治風濕性腰腿痛,腰肌勞損,瘡癤腫痛等。在我國臺灣,民間用其干燥葉煎汁內服,對海蜇刺傷引起的風疹、瘙癢有良好的治療作用,外用有止痛、防止褥瘡之效。
【經濟價值】
厚藤的嫩莖葉可炒食,亦可作豬飼料。
【園林應用】
四季常綠,葉形奇特,花多色艷,花果期較長,幾乎全年有花,,植株根系發達,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,常栽培觀賞用,是非常優秀的防風固沙及濱海綠化植物。
平潭大嶼
海南亞龍灣(廈門大學王文卿攝)
參考來源:
[1]中國植物志.
圖文:張琳婷(保護修復與防災減災處)